乌托 | 《人生七年》:韶华向远,浮生未歇
“
七年之隔,本似风华流转;
九轮坚守,竟盛人生大戏。
英国民间流传谚语“给我一个七岁的孩子,我可以告诉你他长大后的样子”,颇有我国古代“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意味。BBC《人生七年》系列纪录片就来自于此。导演从英国不同的社会阶层中选取了14个7岁的儿童(10个男童,4个女童),倾听其梦想,与之畅谈生活。从1964年到2019年,《7UP》到《63UP》,一集七年,导演跟拍56年用相机定格14段人生。
1964年,制片说:“我们把这些孩子聚在一起,因为我们想一窥2000年英国的样子,2000年英国的工会领袖和公司高管现在可能只有7岁。”他想要验证的其实是一个猜想:一个人出生的社会阶级,会提前决定他的未来……
铅华洗尽,人生如是
“生命的震撼尤在于其灵巧、瑰怪、恐于直视”。落笔著文时,曾经7岁的小孩已经成为63岁的老翁,镜头下的童言无忌依稀闪过,白发苍苍时的回头瞭望如顽石击打,擦出人生首末相望的火花。那头是自己,是记忆;这头还是自己,是现实。从懵懂活泼的幼年、叛逆倔强的青春期,到拥有事业婚姻家庭的中年,历经结婚离婚、失业升迁、父母离世、生病奔波,再逐渐走到肥胖谢顶皱纹密布的老年。
正是因为这部用生命来拍摄生命的纪录片,我们才借此获得了极微小的又极富优越感的一部分“上帝视角”,看完“人生海海,山山而川”之后,最后出言“不过尔尔”便结束思考。
感慨之余,不妨先回到一切的起点,依旧是1964年的那个秋天。被选中的每个孩子身上都依附着与生俱来的标签:上流阶级、中产阶级、工人阶级、农民和底层贫困人。探讨阶级与出身作为节目组的初衷,在理想认知的展示过程中“如愿以偿”地看到了14位儿童表现出的巨大差异。
居住在富人区上贵族学校的孩子接受精英教育,《泰晤士报》《金融时报》成为男孩们不离手的阅读材料,女孩们从小接受形体训练,陶冶艺术情操,从7岁到27岁的人生路径早已规划清晰。然而另一边,贫困地区的孩子上着质量堪忧的公立学校,课后争吵打闹毫无计划,甚至,连大学是什么都不知道。
随着时间推移,像众人意料中的那样,上流阶层的孩子在成为精英的发展道路上按部就班地前进,考上名牌大学稳坐理想岗位,顺风顺水;而底层家庭孩子的受教育历程到初中便被迫终止,在维持生计与繁续后代的问题上费尽心力。很显然,从结果看来与上一代相差无几。的确,阶级的藩篱牢牢地把他们的命运割裂成看起来如此遥远的两端。但我们不禁要追问:挣脱桎梏的可能性还存在吗?阶级魔咒难道无法被解开吗?
人生有意外,当然也存在例外,这个例外叫“Nicolas”,一个来自约克郡农村的男孩。小时候的尼克并无过人迹象,即使是后来的自述中也提到:“我有个朋友认为我长大注定要经营农场。”但是“无关迟暮,不问翻覆”,勇敢成长着的尼克坚信“如果能改变世界,我想把它变成钻石。”或许当时压根儿没人把这句童言童语当真。谁能想到二十年后,虽然没能改变世界,但他已经把自己打磨成了一块钻石。
从穿着带泥巴靴子的乡村小子到西装革履的大学教授。在和命运的博弈中,高等教育成就了他。通往牛津大学的道路始于一间只有一个班的乡村小学,他每天需要徒步4英里去上学。21岁考入了牛津大学物理系,还一口气拿到博士学位。28岁移民到美国,在威斯康星大学担任教授。
毫不夸张地说,他是唯一一个真正靠自我奋斗打破了原先阶层,实现阶层跃迁的主人公。惟其稀少方显珍贵,反而思之,Nicolas缺失的那部分优质资源又何尝不是依靠自己的天赋和勤奋弥补的呢?
与其说这是一部纪录片,不如说它是最早的真人秀,只不过,它比真人秀更真实,比纪录片更深刻。
“生命只有一次,而且非常短暂,你得欣赏生活中好的东西。”63岁的Nicolas总结道。我告诉你一件事:我在晒太阳,看到身边有只蝴蝶,翅膀很美,深红色,身上有白色圆圈;它的生命不长,但它停在我身边,并没受到惊吓,看起来只是很高兴地振动着翅膀,享受在阳光里的那美妙一刻。生活也不外如是。做自己,生命生生不息,万物都有自己的生活之道。
和光同尘,与时舒卷
曾几何时,导演艾普特设想把该纪录片拍成“关于那些拥有一切的孩子和其他一无所有的孩子”的作品。可随着年华流转,阶级感的无情暴露早已被稀释,继续进行着的调查,实际上已经转变为探寻来自不同背景的个人是如何在快速社会变革以及充满意外的生活中寻找意义和幸福的。
人生,人之生态也。人生,即机体与灭生因素斗争之过程,生存、成长、成熟,我胜病害也;伤残、衰废、死亡,病害竞我也。生而有为,彰生也;生而无为,闷生也。所有角色都在不同程度上享受美好际遇,也经历痛苦时光;在第九部《人生七年》里,老人们平和而淡然,这个世界虽然无法阻止熵增的进程,但是更多样、更有趣的生活为他们裂开口子,让他们进来了……
这里有学者、音乐家、生活家、普通工人的人生缩影,有生活无忧与经济拮据的家庭主妇,也有自食其力的独立女性。
在走向婚姻的路途上,从一见倾心,到相濡以沫,一段稳定的关系可以帮助认识自我、凝聚家庭,更相信自己、不惧未来。
通过对片中十四位主角的观察来看,我们发现有至少四个人都从事着公益相关的工作:Bruce从小就怀揣着要去非洲支教的梦想,Nicolas从牛津大学毕业就决定去边远地区支教;Simon利用自己曾经在福利院生活过的经验,中年时开始和妻子收养无家可归的孩子;Lynn在流动图书馆帮助残疾儿童阅读识字;John则建立了一个为保加利亚购买药品的慈善组织,资助儿童福利院。
至于未来理想,这部纪录片中主人公认识的转变同样使我感到惊讶和惊喜。某种程度上,理想是我们的爱好、纯善,无关世俗与名利,只讲求内心愉悦、舒畅心安;若是能达到“顺其缘分而上行,延其情感而下溢”,那么成功幸福的人生便和自我满足实现了双向充盈。
鱼那么信任水,水却把它煮了;叶那么信任风,风却将它吹落;我那么信任生活会给予馈赠,生活却伤了我。后来我懂了,煮鱼的不是水而是火,吹落叶的不是风而是秋天,伤害我的不是生活,而是我的自作多情。鱼儿原本是人们的食料,蒸煮烤炸全在食用者的心情。落叶归根原本是个季节自然规律,哪容风叶那么多的矫情与恩怨。而我们与生活之间的情感今生似乎无休不止,放了狠话,却又情意绵绵,纠缠不清。
我的修为能否达到这样一种境界:不会为了鱼的命运悲哀,因为被煮被烤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最好的归宿;落叶归根,化作是最美好的轮回;而生活伤我,也只是为了丰富我的人生,证明我懂得失,会取舍……
可以勇敢地问自己:
当你7岁时,
是否对“长大”这件事抱有幻想?
当你28岁时,
是否能在遭遇挫折后,重温儿时的梦想?
当你49岁时,
是否仍锲而不舍地接受人生路上的挑战?
当你63岁时,
是否感觉自己仍然蜷缩在7岁的梦里?
喘着气,我们倒在风吹的山上。
在阳光里笑,吻那可爱的绿草。
你说,
“荣耀,欢乐,我们都经过了,
还有春风,太阳,大地,还有鸟唱,
我们老了的时候。”
“当我们老去,我们的一切消灭,生命还燃着,在别人心中。”
我就说:“爱,我们的天堂,
就在此时,此处。”
我们是大地最好的,在此受训;
生命是我们呼声,遵守着任务;
我们将走下坡,以坚决的足步,
戴着华冠,走入黑暗。
我们自信,笑着,因我们有如此的话可说,
可是你又把头扭过,忽然哭了……
文字 | 黄熙杰
图片 | 来源于网络
排版 | 黄熙杰
责任编辑 | 丁荟萃
监制 | 楚美丽
往期推荐